纪念曹本熹诞辰100周年展览暨《光辉——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造像》首发式举行
《光辉——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造像》首发式现场 杨安摄影
山红红和余世诚为《光辉》画册首发揭幕 杨安摄影
参观曹本熹院士诞辰100周年展览 杨安摄影
参观曹本熹院士诞辰100周年展览 姚轶智摄影
同学们仔细观看展览物品 梁晨摄影
【本站讯】4月2日,学校举办纪念曹本熹院士诞辰100周年展览暨《光辉——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造像》首发式。校长山红红、副校长查明,退休老领导仝兆岐、方华灿,退休老教授余世诚、阙国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吴小林,《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石油报》等媒体记者,《光辉》主创人员,教学院部负责人、教授代表、部分年轻教师,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合作发展处、档案馆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等参加展览并出席座谈会。
2015年2月22日,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石油科技和石油教育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化工专家、两弹功臣、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原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曹本熹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4月2日,档案馆联合党委宣传部、化学工程学院收集整理了曹本熹院士的图文资料,举办纪念曹本熹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图文展。展览分为前言、求学成才之路、执教清华大学、开创石油教育、献身核化工业、同窗情投志合、精神感召后人、后记等八部分内容,共三十块展板。不仅展示了曹本熹院士的学识渊博、技术精湛,而且凸显出其品德高尚、为人正派,对国家核工业、石油科技和石油高等教育鞠躬尽瘁、坦荡无私、忠贞不渝、功勋卓著的光辉事迹。巡展活动将分别在图书馆大厅、讲堂群和工科楼A座进行。
在随后的《光辉——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造像》首发式上,观看了《光辉》口述历史宣传片后,与会人员心潮澎湃,对老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肃然起敬。校长山红红和余世诚教授共同为《光辉》画册首发揭幕。《光辉》主创人员、中国石油报社采访中心副主任兼摄影部主任余海怀着对父辈的深厚感情,介绍了“北京石油学院口述历史”项目涵盖“《光辉》——百位新中国第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口述历史人物肖像”摄影作品展、口述历史视频资料库、口述历史人物肖像画册、口述历史人物采访资料文集、口述历史音像制品、建设《光辉》网站等多个单元,这将对我国石油行业人文历史的整理和研究发挥重要作用,为诠释与传承石大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席介绍激起与会师生的广泛共鸣,大家不仅共睹了老先生们的精神风范,寄托对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的景仰之情,而且畅谈对师德师风和做“四有”好老师的理解,决心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创业者的思想和精神。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逼人的震撼!”余世诚感到很欣慰,内心也为之震撼,他表示,这是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开拓者给的冲击和震撼,学校靠着老一辈坚强的教师队伍,几经磨难经久不衰,也曾大喜大悲,吃过大苦,耐过大劳,留下的是历史的沉重感,是“逼人的震撼!”“还有背后的凝思!”他认为,过去的坎坷和艰辛都成了照片背后的老故事,从艰难困苦中打拼出来的大学,不论是舒心伤心,歉疚骄傲,还是酸甜苦辣,都是《光辉》背后的故事。
“这些老师都是从旧社会走出来的,又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对于教育的热爱之情从未动摇。所以这种精神是恒育报国——用终身教育事业来报答祖国,石油高等教育事业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做好传承,把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的那些精神、那些梦想、那些价值追求通过教师传给石油学子。”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荣华教授如是说。
“每一位前辈/都是一部历史/满头白发/铺开漫长的岁月/一脸皱纹/铭刻沧桑的流年/衰老的容颜上/那些搏击的伤癍/那些含笑的惨淡/让我们看到/不懈奋斗的艰辛/终生奉献的震撼。”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卫东以诗言志,吐露心声。
档案馆馆长牛庆玮认为,“从建校到现在历经很多重大转折的事件,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教师和人物。我们要把这些宝贵的精神加以挖掘,传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中受益。”
砥砺后人,不忘先贤
方华灿虽是耄耋之年,但是精神矍铄,他站起身给予《光辉》高度评价:“《光辉》是珍贵的历史档案,它以音像的现代工具,肖像的艺术形式,不仅记录了我校的发展历史还记录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光辉》是宝贵的生动教材,它以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献身精神,为我们传承了中国石油大学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传播了我国石油工业‘三老四严’的精神,因此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光辉》是可贵的力量源泉,我们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身教和言教中获得源泉,对年轻人来讲,可以激发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力量,不仅如此,它也使老年人焕发青春,激励大家为祖国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动,既宣传了学校的战略发展思想,又传播了学校的精神文化。”仝兆岐感动于《光辉》主创人员的辛勤付出,认为活动体现了大孝、大爱、大善的出发点,彰显出艺术的高水平、精神的高境界和文化的高价值,对于传承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后人意义重大。
文学院党委书记张永宁认为,要坚守传承,齐力合心。这份事业是中国石油大学师生每一个人责任,我们不仅要挖掘学校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也包括普通人和健在的人,我们都应想办法把他们经历的重要事件记录下来,真正把光辉这份事业做下去,文学院在这方面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2014级学生王信悟对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表达了崇敬之情,并表示愿揣着同样的石油梦想,传承那种百折不挠、毅然向前的精神,唱着“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歌曲,多为祖国献石油。
铭记历史,传递亲情
“孝心的感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领导和有关单位以及制作《光辉》的孩子们给我们所带来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有意义的工作和对父辈们的孝心。”余世诚尤其感受到子辈们的良苦用心。
“我们的精神家园一直在那,从未走远,作为守望者的我们一直在守望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样一个精神家园支持了我们团结向上,去面对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困难,也支持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作为主创团队的成员,吴小林为之动容,“我们有这个责任,有这个历史责任,去传承学校的历史,去挖掘它们,去更好地认识它们,把他们更好地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样的责任包括勇敢和坚强,包括朴实和创新。”
阙国和教授非常赞赏《光辉》:“确实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策划者和编导费了很大的心血,从历史角度来说,《光辉》并不是按照年代或者大事件的顺序来写的,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描述了中国石油大学以及石油行业的发展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陈清华教授很受感动:“看了这个作品之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光辉的语言、光辉的形象、光辉的事迹让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理解,《光辉》项目组做的这件事真的很了不起,为我们保存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使我们受到很好的师德师风教育。”
“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会在每个人心中竖起一座座的丰碑,让我们不忘父母,礼敬先贤,自觉地去传承和担当,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党委宣传部部长沈刘峡认为。
查明表示:“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石油事业不会忘记他们,学校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我们将以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为榜样,弘扬他们的精神,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四有’好老师,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重温老一辈石大人的创业历程,缅怀他们的开拓精神,回顾他们的高尚品德,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从而获得持续前行所需的智慧和力量。”山红红对纪念曹本熹院士诞辰100周年展览暨《光辉——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教育工作者造像》首发式的举行给予高度评价,她希望学校六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凸显出来的石油精神和文化能够深深扎根于校园,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广大师生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努力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杨光华先生图文展暨杨光华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本站讯】11月11日,化学工程学院主持举办杨光华先生图文展暨杨光华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纪念活动,缅怀先生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的突出贡献,传承和弘扬先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精神,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干事创业。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华东以及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档案馆,化学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体教师、化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与新生代表等参加仪式。
师生代表向杨光华先生塑像敬献花篮 杨安摄影
杨光华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纪念活动在杨光华先生塑像前正式开始,夏道宏教授等4名师生代表向杨光华先生塑像敬献花篮。全体师生默哀,向先生表达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杨朝合代表全院师生讲话,表示杨光华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是在我校历史上经历三地办学、工作时间最长、贡献卓越的校领导,为石大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全体师生要学习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严谨治学、关爱青年的精神,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在先生精神的激励下,立足教育强国,严谨求真、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师生观看杨光华先生图文展 杨安摄影
纪念仪式结束后,师生集体观看杨光华先生图文展。该图文展是化工名师系列图文展的首展。系列图文展主要介绍学院发展历史中做出卓越贡献和产生重要影响的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旨在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团结务实、严谨求实、爱生重教”的院风,并以此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干事创业,立德树人,大力推进学院长足发展和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师生观看杨光华先生图文展 杨安摄影
学校首届“光华学者”冯翔表示,杨光华先生的事迹让我感触良多,经常听老一辈专家提及,在50年代学术交流基本靠邮寄,往往一封信要几个月的时间才有回音。坚持科研不易,坚持与海外专家学术交流更为难得。杨光华先生不仅向国外展现了我国的石油化工特色,更得到了国外专家的高度认可与评价,这也显示了杨光华老先生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晚辈去学习,去传承。
“今天参加了杨光华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仪式并观看了图文展,深受教育。”辅导员窦雅琴说,“杨光华先生的生平充满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学术与科研的执着,对学校和学生的奉献。他的高尚品格与攻坚克难的精神已经刻入每一名石大人的基因,融入每一名石大人的血脉。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将传承和弘扬先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最大努力。”
作为学生代表向杨光华先生塑像敬献花篮,2019级硕士研究生柳建林表示非常荣幸,他说:“杨光华老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他谦诚待人,尤其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尽自己所能让青年一代脱颖而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先生的精神,心怀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力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知行合一,持之以恒,勇于追求卓越,不辜负先生对青年人的期望。”
杨光华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在我校历史上经历三地办学,在校领导岗位工作时间最长、贡献卓著;他是石油化工专家,是中国化学反应工程学先驱之一、石油加工工程主要奠基人,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石油炼制工艺学》,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炼制专业教学实验室,创建了我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校第一批国务院审批的博士生导师。他确立并积极践行“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的学风,其教育教学思想对学院及学科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沈忠厚院士图文实物展举办
党委书记刘珂参观沈忠厚院士图文实物展 杨安摄影
校长山红红等校领导参观沈忠厚院士图文实物展 杨安摄影
师生参观展览 杨安摄影
师生参观展览 杨安摄影
师生参观展览 杨安摄影
【本站讯】第31个教师节前夕,学校举办“水击石穿寻地火——沈忠厚院士图文实物展”。9月10日,党委书记刘珂、校长山红红等学校领导与广大师生一同在逸夫会议中心观看展览。
沈忠厚院士图文实物展将持续到10月中旬,展览依托我校承担的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旨在进一步弘扬传承老一辈石油教育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激发全校师生求真务实、创新图强的精神,为学校改革发展凝心聚力。
沈忠厚,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1955年到北京石油学院任教,先后担任北京石油学院钻井教研室副主任、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主任、钻井研究所所长、石油大学高压水射流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数十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中国杰出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初创者之一。2001年12月1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次展览由25块展板、11个展柜组成,多角度展现了沈忠厚院士水击石穿的治学精神和忠天义地的高尚师德,为我们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图文实物展具体时间和地点为:9月8日至11日,逸夫会议中心;9月12日至19日,石油工程学院(工科B座);9月20日至10月7日,图书馆;10月8日至15日,讲堂群。
纪念朱亚杰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图文展举办
校长山红红与老专家教授一起观看展览 刘积舜摄影
众多师生观看展览 刘积舜摄影
众多师生观看展览 刘积舜摄影
众多师生观看展览 刘积舜摄影
山红红观看阙国和老师珍藏的朱亚杰老照片 刘积舜摄影
【本站讯】2014年12月4日,是中国人造石油学科创始人、石油化工专家、教育家、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教授朱亚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档案馆联合党委宣传部、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收集整理了朱亚杰院士的图文资料,举办纪念朱亚杰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图文展。校长山红红等观看展览。
朱亚杰先后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华东石油学院副院长兼北京研究生部首任主任。在半个多世纪的石油科技和石油教育历程中,朱亚杰参与创办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致力于华东石油学院的建设发展,创建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心系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用卓越的科研成果服务生产一线,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一系列奖项,并在晚年为中国新能源的开拓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朱亚杰一生为祖国、为人民、为教育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奋斗不息,他崇高的精神在中国石油大学60多年的光辉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展览分为前言、漫漫求学之路、投身建校创业、躬身东营执教、创建研究生部、专注科学研究、倾心人才培养、热心社会工作、微言彰显大义等九部分内容,共十七块展板。
校长山红红在观看展览时对朱亚杰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她说,朱亚杰是中国石油大学60年历史上老一代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其身上闪烁的精神光辉是新时期学校建设发展需要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师生认真学习朱亚杰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道德品格、敬业创新的精神,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加倍努力。
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合作发展处、档案馆及化学工程学院负责人,老专家、老教授、青年教师、青年学生等观看展览。展览分别在图书馆大厅、校史陈列馆和工科楼A座进行巡展。